 |
|
|
郁闷的大学生 |
[ 2006-9-5 20:45:00 |
By: 天涯
] |
郁闷这个词在大学使用极其普遍,似乎就是专门为当代大学生准备的。 在旁人看来,大学生是无忧无虑的群体。 他们在校园里享受着高等教育,在社会中备受关注,永远是媒体用来吸引眼球的题材 。 可现在中国大学生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大学生都要大, 其中的苦楚只有学生们自己心里清楚。 大学生倍受崇拜的日子再也不会来了。 走下神坛的天之骄子们,也早已将优越感洗刷的干干净净,诚惶诚恐的面对着他们即将步入的社会。 曾经的辉煌,现今的悲凉,如此巨大的落差,让大学生们失落不已。 郁闷一词极其完美的描述了现今大学生的心情。 我,一个非名牌大学的普通大学生,亲身感受着这种郁闷颓废的气氛的蔓延。 早晨七点,是学校规定的跑操时间。 但寝室里面寂静一片。当快八点时,闹铃相继响起,又相继安静下去。 这时,会有一两个意志坚强者去上课。剩下的则呼呼大睡。 下楼时,往往会碰到三三两两眼圈乌黑的“网吧包夜一族”。 我们大学生的每一天差不多就是这样开始的。 校内:教室,食堂,宿舍;校外:网吧,饭馆,构成了现在大学生的全部生活。 在他们身上根本找不到年轻人应有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干劲,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更无乘长风破万里浪的理想。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似乎已经深入人心。 大学生的这种状态无疑是让人担忧的,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大学生本身。 扩招!扩招!扩招! 当今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 高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兴起,高校入学条件的放宽是大学生极度增长的原因。 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科很多学校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尽一切可能疯狂扩招。 这直接导致了学校资源的紧张。 校园里经常会看到学生为了一个自习座位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一些学生成立了“占座”协会,专门组织占座,再转手卖给其他学生。 我有一个同学,在他们学校,因为宿舍不足,就将招来的新生安排在离学校几百米的公寓里。 公寓内条件极差,经常停水停电,到了冬天,连暖气都无法保证。 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大学生卖淫,吸毒的报道。 虽然其中有不少炒作成分。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老师对这种一届不如一届的现象也有对策。 他们不断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以防期末出现的大面积的不及格。 而平时只要你交上几次作业,点名保证通过,就能将平时成绩全拿。 可即便是这样,每次期末考试,挂科的一大片,有的班挂科的人数可以占一大半。 前段时间,执行了多年的“重修收费”制度被宣布废止,无数学生为此欢呼雀跃。 对于这条有意在鞭策学生努力学习的制度的废止,我实在说不清对学生是好是坏。 “什么都能干 !什么都干不了!” “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在工作很少能用到!” 这是不少已工作的大学生发出的感慨。 “我们为什么要学这些以后用不到的东西”这是很多大学生的疑问。 有学生戏言,按照现在的学科设置,我们学出来后“什么都能干”但又“什么都干不了”。 理论知识的宽泛不精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能迅速创造价值的人.而这种“什么都能干”的人社会需要吗? 现在的大学像是一个大工厂,学生则是它的产品。 它不断地为产品增加着新功能,但每项功能都浅尝辄止,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这样的产品只能被当作是玩具。现在一些企业明确表示自己决不会招刚毕业的大学生。 原因很简单,专业水平达不到要求,从事其他非技术工作成本又太高。 大学毕业生成了彻彻底底的“鸡肋。” “名牌 ”与“非名牌” 大学是有等级的,身处其中的学生自然也被划分了等级。 以至于广东高校人才招聘会的门口出现了“非名校毕业生勿进”的牌子。 这种任人唯名而非任人唯贤的做法令人无奈,却又无可厚非。 当今的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注重品牌的社会。没有品牌就等于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个大高校纷纷改名的原因,好听的校名,有利于创建起品牌。 这就使一大批非名校且校名跟不上时代潮流的高校学生陷入了尴尬的处境。 招聘会上,忍受着疑惑不信任的目光,向他人介绍自己不出名学校时, 很多毕业生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自信心荡然无存。 大学生对于我国的发展是宝贵的资源,可社会对这逐步扩大的资源日渐冷漠,浪费十分严重。 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停于表面,真正急大学生之所急,想大学生之所想,才是使这些资源健康成长成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 希望这种郁闷的气氛不要在校园持续下去,让理想和责任感重新回到大学生身上,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地跨出大学校门。
|
|
|
 |